每周坐高鐵往返于上海和南京,是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軍這7年工作生活的日常。在上海,他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而在南京,他是新型研發機構的掌門人。
研究院采取“二次開發”模式,將實驗室中的原型機孵化成企業使用的產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如今,上海光機所超過30項科研成果已經在南京實現轉化,研究院還培育引進51家科技型企業,2019年研究院孵化企業總營業額超過3.1億元。
率先在寧探路新型研發機構,跨越科研和市場鴻溝
激光技術是20世紀與原子能、半導體及計算機齊名的四項重大發明之一。這束神奇的光自二十世紀60年代發明以來,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照”遍工業、通訊、信息、醫療、軍事、科研等領域。
2013年3月,上海光機所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當時南京還沒有明確提新型研發機構,但我們做的產業技術研發、技術轉移轉化、技術服務和中小型科技企業孵化這四塊內容,實際就是今天倡導的新研的使命。”周軍介紹,產業化和科研是兩種思路。在上海光機所,科研人員承接的主要是基礎研究項目,科技成果大多是在某項或某幾項關鍵技術指標上取得了突破,解決了一些關鍵技術,走得更遠一點就是做出了概念性的樣機。但作為產品,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太高精尖的技術指標,只要能穩定可靠性,能解決客戶和產業需求就可以了。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就是搭建科研和市場中間鴻溝的橋梁。
2015年,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加盟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為首批8家正式加盟研究所之一。2018年,研究院成為南京市第一批備案的新型研發機構;并連續兩年獲得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績效評估一等獎。這些年,研究院通過技術買斷的方式,把上海光機所30多項科研成果在南京轉化。
“二次開發”團隊,讓一批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多普勒激光測風雷達”是研究院孵化企業南京牧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明星產品,推出市場兩年多來,銷售額近3億元。
激光測風雷達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研究院的“二次開發”功不可沒。
周軍告訴記者,研究院以300萬元的價格從上海光機所買斷了這一技術,在南京組建了“二次開發”科研團隊,根據市場需求對實驗室的激光雷達進行產業化研制?;艘荒甓鄷r間,使實驗室的一個樣機變成了成熟產品,可實現從幾十米到數公里范圍內風速、風向、切變、湍流等風場信息的實時測量,在風電、民航、氣象、軍事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產品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南京先進激光研究院的“二次開發”模式,使得上海光機所原先多項難以轉化或沉睡的科技成果在南京成功實現轉化和產業化。
“我們講究短平快,最快幾個月,慢的一年多,我們就要把一個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研究院黨支部書記鄭新友介紹,研究院倡導“工程師文化”,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研究思維,更要有市場理念,兩者結合,才能具備把技術轉化成產品的能力。
與這一理念匹配的是,研究院采用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體制和機制。對人員考核,研究院不論年齡、資歷、職稱,只以成果轉移轉化的貢獻論英雄,按照貢獻對個人和團隊進行獎勵。研究院的一批工程師年薪都遠遠超過了研究院核心領導層。
產業基金助力,激光產業集群效應日益凸顯
除了開發產品、孵化企業,研究院還有一塊很大的業務是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技術服務。去年,單這一項業務就為研究院帶來6000多萬元收入。
周軍介紹,負責這項業務的還是研究院的“二次開發”團隊。比如,工業制造領域的大型激光機械有部分零件破損,團隊可以將其修復;某企業需要非標的固體激光器,團隊可以開發;還有企業需要直接激光切割好的零部件,團隊可以提供,反正是以市場和企業需求為導向,“有求必應”。
因為技術團隊強大,研究院周邊很快就集聚了一批激光產業企業,激光產業集群效應日益凸顯。前幾年,研究院還參與成立了中科紅塔激光產業基金,一期1.6億元,大部分投向了研究院孵化的高科技企業,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二期2億元的基金正在募集中。研究院將在全固態激光器、激光應用裝備及加工、激光檢測等激光產業領域深耕,未來5年累計孵化培育80家高科技企業。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聯系地址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恒園路1號
龍港科技園A樓 (郵編:210038)
聯系電話
人事管理:025-68037586
商務洽談:025-68037528
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將秉承“科技創新,產業報國”的發展理念,重點圍繞激光應用裝備、激光顯示、激光檢測儀器、激光加工、激光與光電子材料等領域,打造國際一流的激光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為激光產業界的創新引擎,為我國激光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 蘇ICP備15017198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京